精神健康DIY 遇困頓不逃避

更新日期:2011/01/11 00:17 【記者萬博超/台北報導】

現代社會民眾常面臨眾多生活、人際關係上的困惑,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,精神醫學教授胡海國強調,遇到困惑時,不要逃避,反而更要鍛鍊腦力,日後腦的結構就更能應付危機;然而腦力也有一定的限制,所以日常也得要懂得偵測壓力,適度休息,才能避免頭腦不勝負荷。

 

胡海國教授在洪鈞培文教基金會講座中表示,不知如何放鬆的民眾首先不妨平穩呼吸。擴胸、挺胸、拉下肩膀,體驗肩胛放鬆的舒適感。再來做5次深深的腹式深呼吸。學習體會腹部肌肉放鬆的舒適感。接著做五次較小力道腹式呼吸,而且吸氣的時候腳趾用力向下壓,彷彿走在很滑的地板上,要用腳趾抓地。吐氣時再慢慢將腳趾頭放開,細細體會,腳趾頭放鬆的舒適感。

 

最後5次次平穩呼吸。體驗每次吸氣與吐氣時平穩呼吸的舒適感。更要深深去體會腳趾頭放鬆的舒適感,把舒適感,引導致整個腳底。

 

精神健康基金會先前曾針對全國1650萬成人人口進行精神健康指數調查中發現,近5成約740餘萬人的耐壓力不佳,一旦在生活壓力變動下,便可能出現精神健康不良情況。

 

另有調查發現,約400餘萬人覺得沒有足夠的放鬆與休息,其身心健康、個人價值、心理掌握與家庭健康四個指標所組成的精神健康指數均偏低。調查中也發現台灣社會,人際關係疏離擴大,找不到生命的著力點,容易陷入孤立,產生精神健康問題。

 

胡海國指出,每個人的成長背景、生活環境和人生體驗不同,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事件時,部分人可以輕鬆應對,有些人卻常適應不良,對未來感到憂心忡忡,精神上容易陷入低潮而呈現身心失衡。

 

精神健康基金會相關調查亦發現,關心與分享是維持精神健康的兩大重點,能每天關心他人者,能每天與他人分享者,精神健康指數明顯高出全國平均;若以次數多寡來看,越常關心分享者,其分數越高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fohanka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