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療過程可能排毒 治皮膚炎需耐心
2011/04/13 00:07【記者鄭綿綿/台北報導】
中醫師許姿妙表示,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過程中,可能發生排毒反應、反彈反應,以及照護未注意致感染問題;因此治療上需要有耐心,長期調養。
許姿妙醫師表示,常見於長期有異位性皮膚炎問題患者,在停用西藥後,採取中醫治療後,可能出現治療過程中的反應過程。包括排毒反應,可能出現水腫。以及反彈反應,主要是因為類固醇、免疫劑停藥後,出現明顯紅腫。另外,照護上未小心照顧,也可能不注意就發生感染。
許醫師表示,門診中一名35歲的男性患者,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發疹已經有長達20~30年的時間,長期有在口服類固醇、外擦類固醇控制。這類藥物在長期使用後,藥物會在體內產生累積毒素,因此,這名患者在選擇中醫治療後,臨床上可見減藥後的明顯發作反應,在兩個月的時間,反彈反應症狀反應到最高點,還有滲出液明顯的問題,其實這是臨床治療過程中,正常的反應狀況。
由於必須先讓藥物毒素排出,因此這類患者治療過程中,通常前4個月~6個月是最辛苦的階段。大約4個月左右,就會進入緩解期。而這名患者因為是久病累積的患者,治療期約需要至少一年期,因此治療上必須有耐心,並配合醫師指示調養,小心防範感染。
異位性皮膚炎可能造成免疫功能失調。台灣中醫皮膚科醫學會理事許姿妙在一場研討會中表示,異位性皮膚炎過敏反應,是指機體受抗原刺激後,產生相應的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,當再次接觸同一種抗原後在體內引起體液性或細胞性免疫性反應,由此導致組織損傷或機體生理機能障礙。大致上可分為四種類型。
中醫師許姿妙表示,第一型稱為速發型反應,這類患者反應引起局部平滑肌痙攣、血管通透性增高、微血管擴張充血、血漿外滲水腫等組織學變化。皮膚會有血管神經性水腫、蕁麻疹等。
第二型為細胞毒型反應,是機體產生對細胞本身成分或固著於細胞抗原的抗體,當與相應抗原發生抗原抗體反應時,由於補體參與而發生細胞溶解或組織損傷。皮膚可見天皰瘡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、類天皰瘡等。
許醫師表示,還有第三型免疫複合物型反應,是指對某種抗原產生的沉降性抗體與該抗原形成的抗原抗體複合物,該複合物較容易沉著於血管壁基底膜及其周圍,發生以小血管壁為中心的變化,由此發生器官及組織的損傷。皮膚可見變應性血管炎、狼瘡、血清問題等。
第四種遲緩型反應,是由於機體受抗原刺激後,T淋巴細胞轉化為相應的致敏淋巴細胞,當這種細胞再次遇到相應的抗原時,常在1~2天後釋放一系列淋巴因子,引起組織損傷或直接對靶細胞的破壞。可能出現接觸性皮炎、濕疹、結核菌素型皮膚,反應異位性皮膚炎緩解期等。
留言列表